足球看欧盘那个app好用
新闻动态你的位置:足球看欧盘那个app好用 > 新闻动态 > 人文周刊·中原风·关注4·23世界读书日_鲁迅_先生_沈从文
人文周刊·中原风·关注4·23世界读书日_鲁迅_先生_沈从文

2025-05-23 15:38    点击次数:101

  

□赵瑜

说一桩二十年前的事。大抵是2006年春节后,我重读了沈从文先生的《湘行散记》。除了散文,沈从文在船上写给张兆和的书信更让人喜欢。那年六月,我辞去了一份忙碌不堪的工作,决定带着沈从文的书重走一下他1934年的路线。就这样,我在湘西行走了28天,中间有几天,我住在凤凰古城临江的小客栈里,我还记得价格极其便宜。

在旅馆里听船工的唱曲,早上,有凤凰本地的妇女在沱江边洗衣。还有挑挑子卖早餐的中年人。2006年的凤凰古城,还没有商业化,有零星的外国游客。有非常多好吃的小饭馆。

在凤凰,我写了不少的日记。很喜欢凤凰这个小城。我当时没有了工作,就想,如果我在这里开一家客栈,读读沈从文,写写小说,也不错。

离开凤凰没多久,我又去了一次。这次目的很单纯,就是为了买房子的。没有错,在中国当下,喜欢沈从文的读者恐怕有千千万万个,为了这份喜欢,在沈从文的家乡买一套房子,我估计只有我一个。

房子买好了以后,不久,我得到了一份工作,去海南的《天涯》做编辑。要知道,我们这一代大学生,念书时正是韩少功、张承志、史铁生、张炜最为流行的时代。我喜欢韩少功。《天涯》是作家韩少功创刊的杂志。我怀着欢喜到了海口。那年的春节,我便和少功老师熟悉了。

展开剩余75%

因为到海南工作的原因,我在凤凰古城的房子空置了,偶尔我会专门去看一下我的房子。在凤凰古城,自然会遇到生长于凤凰的作家田耳。我的房子与田耳家隔沱江相望。大概是田耳获得鲁迅文学奖的第二年,我去田耳家里做客,吃到了血粑鸭、炒腊肉,我印象很深。田耳回忆他最开始写作时被退稿的窘迫。他说,有一年,他写了很多,都发不了,很沮丧。于是到了沈从文先生墓地那里,给他老人家烧了一回纸。许了一个愿。结果,当月他就发表了作品。从此一发而不可收。

我模仿着田耳,也到了沈从文先生的墓地去烧了纸。沈先生的墓地,我去过多次,但并不烧纸,只是在他墓地旁边坐一会儿,看看来往的人,便离开了。听了田耳的话以后,我专门去烧了纸。——这里需要一个庄重的破折号,我刚刚烧完纸,还没有离开墓地,接到了《小说月报》编辑徐晨亮的电话,说要转载我的一个短篇。

这世间的事总有说不清楚的一些细节。而我在沈从文先生的墓地那里接到小说被转载的电话,玄妙又隐喻。

初到海口工作时,我的住处没有安装宽带。每天回到家里,时间极其宽裕。为了打发时间,我买了一套《鲁迅全集》(我也买了《尤利西斯》,并计划看不进去鲁迅便看乔伊斯)。起初觉得鲁迅先生枯燥,没有想到,越读越觉得有趣。我被日记和书信里的鲁迅先生不止一次地逗笑。

一开始,我阅读鲁迅先生的时候,是正襟危坐的。再后来,我半躺在床上。再后来呢,我把鲁迅先生放在卫生间里,放在厨房里,甚至周末去公园里,也带着一本《鲁迅全集》。一开始,我觉得鲁迅先生是我崇拜的作家,再后来,觉得他是一个好玩的人,像我的一个远房亲戚。再后来,我觉得,鲁迅先生几乎是我的一个兄长。

是的,如果可以把一个作家读成亲戚,或者兄弟,这样的阅读是最有效的。

我从未想到自己会写鲁迅,是的,一开始我只是为了挑战自己。在阅读鲁迅的日子里,我无比充实欢乐。有太多隐秘的收获要与更多人分享。从哪里开始呢,我决定介绍一个会谈恋爱的鲁迅。于是在2008年的时候,我动笔写了《小闲事:恋爱中的鲁迅》。

2009年,这部作品出版后,引起广泛的关注。还惊动了央视的读书栏目。我去北京录制了节目。我又去凤凰卫视录了一期凤凰大视野的节目。这部书出版后,一个多年文友认识周海婴老师。我托他送给海婴老师一本。海婴老师喜欢这本书,还专门给我签名了一本《两地书》的毛边本给我。

2010年,我去北京鲁迅文学院学习。五四青年节前夕,北京电视台要录制读书类节目,谈论鲁迅。邀请嘉宾有鲁迅研究专家张梦阳、鲁迅先生的长孙周令飞老师,还有我。周令飞老师说,他在父亲家里看到了我的书。他也喜欢我写的《小闲事:恋爱中的鲁迅》。

那期节目结束后,我和周令飞互留了联系方式。不久后,周令飞先生说希望与我合作一部鲁迅先生的著作,他提供照片。我来撰文。于是,有了我们合作的《鲁迅影像故事》。鲁迅先生存世的原版照片有一百多张,周令飞老师一下全发给了我。

我与令飞先生的交往不止如此。有一年,周令飞先生所在的鲁迅文化基金要在中国举办鲁迅对话海涅。令飞先生想让我全程都跟着,做个资料整理,看看是不是可以写点东西。那一次,我与他在一起待了七天,从北京到绍兴,再到上海。

在上海的某个中午,令飞先生带我到一家小饭馆吃饭,他突然说一句,你可以写一本鲁迅传记。你年轻,可以写点不一样的鲁迅。比如,你可以用第一人称来写。

我当时觉得太好了。这简直有点疯。我,用第一人称,来写鲁迅的传记。

一转眼又过了几年,鲁迅先生的传记,我还是没有动笔。我觉得可能快了。我需要再认真地读一读鲁迅,便可以抵达他所处的时代。

而我从来没有想到,通过阅读鲁迅先生,我竟然和他的后人,成为交往颇多的友人。所有这些,都是阅读带来的意外收获。